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可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疫”
秭归冲出来一支“特殊部队”
不用召,主动回!
瞒着父母参建“雷神山”
2月4日上午9点,在“雷神山”建设工地整整奋战了24小时的秭归小伙付伟步行两公里返回建设工棚,疲惫的他和衣躺下,立刻进入梦乡。
今年28岁的付伟是秭归县茅坪镇西楚社区的一名普通退役军人,现从事弱电工程行业。2月1日,他在湖北安防协会工作群中看到参建“雷神山”倡议书,就瞒着父母妻儿报了名。
2月2日是志愿参建者集合的日子,下午4时,付伟悄悄将志愿参建“雷神山”的事偷偷告诉了妻子,并请妻子帮助隐瞒,免得父母担心。
通过湖北安防协会的帮助,付伟获得驰援武汉的车辆通行证。晚上11点半才到达工区的付伟怕惊扰了连续作战24小时的工友们,倦着身子在车上睡了一宿。
2月3日清晨6点半,付伟与工友们通过红外体温检测人行通道,进入巨大的“雷神山”医院施工场所,开始配线作业。一个病区要拉200多根网线进入机柜,付伟站立作业整整24小时,双腿肿疼麻木,手中的活儿却一刻也没停下。
2月4日下午,休息了6个小时的付伟从梦中醒来。与妻子简单报了平安,下午6点半,付伟又穿好工装,准备再上“战场”,鏖战通宵。
“祖国力量强大,人民众志成城,相信武汉人民一定会很快走出疫情阴霾。”付伟激动地说道。
再普通的岗位,也要当一名“好兵”
杨林桥镇秦晓燕从大年三十至今,一直驻守在该镇红卫桥处,看到车辆,秦晓燕无数次举手示意停下,查看通行证件,检测司乘员体温。
秦晓燕曾是参与98抗洪救险的一名老兵,而今,他的身份是杨林桥镇政府的一名普通干部。虽然退役多年,但他始终不忘自己的军人本色,发现困难,定会挺身而出。
“守住杨林桥镇的疫情防线”是他接到的命令,也成了他不分昼夜工作的精神动力。红卫桥是桥林桥镇的“关口堡垒”,车流量大,进出人员复杂。实行交通管制后,最初车辆放行需人工搬离障碍物,值守人员工作时间长、接触人员多,不仅辛苦还存在一定感染风险。秦晓燕主动站出来要求当“红卫桥卫士”。他自制了手写台账,每天对进出车辆人员进行检测和登记、来回搬动障碍物达上百次,夜晚还要随时为紧急情况开放通道。
随着全县防控措施升级,红卫桥通行把控更严,导致群众物资必需品紧缺、生活不便利。面对少数群众的不理解,秦晓燕总是耐心劝导、认真审查,经常主动将居民需要的货物送到家门口,用行动化解群众怨气。他还结合在执勤时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提出建议完善了网络审批流程。各项工作逐步规范后,值守工作也与其他同志交替,他还是只要有空就跑到执勤点上忙活。
从大年三十至今没回过家的他心中对家人十分愧疚,但面对“守住疫情防线”这一使命,秦晓燕以务实作风当好了“红卫桥上好士兵”,他总是说:“岗位小,责任不小。再普通的岗位,我也要当一名好兵!”
战“疫”不停,我必不退!
“退役不褪色,危机关头,我不上谁上?”1月30日,秭归县退役士兵、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尤管维在日记本上写道:“病毒席卷,我们能做什么?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我必冲上前线,战‘疫’不停,我必不退!”
尤管维是2019年退役的军转干部,到地方上工作后,仍旧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后,他一直冲在前面,春节期间进村入户排查外来人员,进行疫情防控宣传,忙得没时间与亲人团聚。
曾经的铮铮铁骨
如今的冲锋战士
秭归近千名退役军人
他们在各个角落发光发热
用他们骨血里的执着
保障他人健康
疫情发生以来,秭归退役军人火速参与到这场战“疫”之中,他们在不同区间、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上,以不同方式与疫情作战。截至2月5日,累计主动援助自家私家车108台,为民运送蔬菜、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及药物逾11000车次,逾3000吨。深入居民社区、农村村落居民区从事宣传活动近3400次,累计劝导居民自我防范、回家自我隔离22324人次;十余人率先捐款参与救助,总金额逾万元;参与城区、乡镇集镇居民区实施责任管控社区22个,管控小区楼盘54个,管控农村村落329个;同时直接参加乡镇、村道疫情卡点执勤的退役军人178人,对过往车辆进行安全检查、登记,并查验过路行人体温;116人积极参与社区杀菌消毒工作,及时进行垃圾处理、卫生环境保护工作,消除疫情隐患等。
(来源:秭归发布)
责任编辑:汪勤 袁楠 值班编辑:赵鑫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