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管理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田间管理


1.及时清沟排渍。开春后雨水增多,土壤含水量过大,通气不良,不利根系吸收养分。同时,由于田间湿度大,有利病虫害发生。因此要在冬前开沟的基础上,春后及时清“三沟”(厢沟、腰沟、围沟)。要沟沟相通、明水能排、暗水能滤、雨止田干,防止雨后积水,防止病虫害大发生,防止倒伏。


2.及时补施硼肥。油菜花期施用硼肥增产效果明显。在初花期和盛花期各进行一次,亩施用硼砂0.1kg+磷酸二氢钾0.1kg+尿素0.2kg兑水50kg喷雾。


3.及时预防“倒春寒”。油菜抽薹后抗寒能力下降,花期遇低温冻害会造成花而不实、分段结实现象,降低产量。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在低温天气来临之际,有条件的地方可用玉米秸秆盖行保暖。


二、主要病虫害防治


1.油菜菌核病。油菜菌核病俗称“白秆”, 此病在油菜苗期至成株期都可发生,以开花后危害最为严重。苗期发病,茎基和叶柄形成红褐色斑点,成株期发病,多自基部衰老的叶片开始,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以后变成圆形或不规则大斑。病菌侵害茎部,初呈水渍状浅褐色病斑,至病害晚期,茎髓被蛀空,皮层纵裂,极易折断,茎内形成许多黑色鼠粪状菌核。茎病严重的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亩用量100-150克)或25%咪鲜胺(亩用量100克)兑水30千克喷施,也可用 50%速克灵50克或80%甲基托布津50克兑水40千克均匀喷雾,根据病情喷药1~3次,每次间隔时间为7~10天。


2.油菜病毒病。油菜病毒病主要由蚜虫传播多种病毒引起。病株一般矮化、畸形,薹茎缩短,花果丛生,角果短小扭曲,上有小黑斑,有时似“鸡爪”状。甘蓝型油菜苗期叶片症状有黄斑、枯斑和花叶3种,成株期茎秆上有条斑、轮纹斑和点状枯斑3种。白菜型和芥菜型苗期症状为花叶和叶片皱缩,后期植株矮化,茎和果轴短缩,角果畸形。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可用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施。防病重点是苗期防治蚜虫。苗床期利用银灰塑料薄膜避蚜,或秋季每亩放黄板6-8块诱杀。苗期或薹期百株蚜量分别达1000头或2000头,或有蚜株率达10%时,用吡虫啉、啶虫脒、菊酯类等药喷雾防治。


3.油菜霜霉病。油菜霜霉病在油菜苗期至开花结角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茎、花和角果。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淡黄色斑点,后扩大成黄褐色不规则大斑,湿度大时叶背病斑上出现白色霜状霉层。薹茎、分枝发病部位初生褪绿斑点,后扩大成不规则黄褐色至黑褐色,上生霜状霉层。薹茎、花器受害后有时肿大畸形,弯曲成“龙头”状,花变绿呈叶状,不久凋谢,也会出现霉层,花器干枯不实。该病是低温高湿型病害,4-5月温度回升至10℃-20℃,遇多雨天气易流行。    


防治方法:一般在3月上旬油菜抽薹初花期病株率达10%时开始喷药。一般间隔6~8天,连续用药2~3次,可选择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克,或64%的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均匀喷雾。也可用代森锰锌、烯酰·锰锌、霜霉威盐酸盐、甲霜·锰锌、恶霉·锰锌、嘧菌酯、醚菌酯等。


4.油菜蚜虫。油菜蚜虫俗称“蚁子”,以成、若蚜群集在油菜的幼苗、嫩叶、嫩茎和近地面的叶片上。油菜蚜虫繁殖力极强,取食量大,因而使油菜叶片大量失水,营养不良,生长缓慢,叶面卷曲皱缩,绿色部分不均或发黄,给油菜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百株蚜株率达63%,百株蚜量3.4~5万头,损失率达16.3%,蚜虫的危害已经严重影响了油菜产业的发展。


防治方法: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4000倍液、5%氯氟氰菊酯乳剂每亩8~20克+水20~50千克、20%氰戊菊酯乳剂每亩10~30克+水50~75千克、2.5%溴氰菊酯乳剂每亩10~20克+水25~50千克,用以上药剂之一喷雾油菜植株。


三、注意保护环境,避免造成面源污染


施药后要及时收集农药、叶面肥包装废弃物,不能扔在田边、渠道、池塘等地方,避免水体污染。



(来源:秭归县植保植检站)

责任编辑:韩晓晴 值班编辑:赵鑫影

(作者:郑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