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麦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目前,受暖冬天气影响和前期小麦条锈病越冬基数较历史同期高的影响,湖北各地小麦条锈病持续发生危害,呈现出发病早、病点多、危害重等特点,同时因暖冬天气影响,小麦赤霉病防治将提前到3月下旬4月上旬。因此各乡镇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调查,科学指导防治,确保全县小麦的安全。现就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介绍如下,请结合本地实际,扎实做好防治工作。


一、小麦条锈病


1.小麦条锈病的症状

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病”,是小麦三种锈病中发生最为普遍的一种,病害扩散速度快,危害面积大。条锈病病菌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其次是叶鞘和茎部等部位,从苗期到灌浆期都有可能发生。

小麦苗期感染病害,首先叶片会出现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孢子堆基本是椭圆形,排列位置与叶片叶脉平行。从远处看,会觉得这些成行的夏孢子堆像一条条虚线。近看这些孢子,会发现缝隙。等到生长后期,这些孢子表皮会破裂,然后产出锈褐色的粉状物随风传播。此外,成熟前感染病菌的小麦,叶鞘可能会出现黑色的冬孢子堆,不易破裂,还为后期侵染提供了菌源。




2.小麦条锈病的起因

小麦条锈病感染原因可以从四个源头考虑:首先是品种因素。小麦条锈病的致病菌变异十分频繁,如果长期种植单一品种,或者是抗源单一的小麦品种,会加重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第二就是刚过去不久的冬季雨水偏多且气温偏高,种植区域如果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十分有利于条锈病扩散。第三是田间菌源数量的多少也会关系到小麦种植区条锈病的危害程度。最后是小麦的长势也会影响植株对病害的抗逆能力,而小麦的长势和播种时期、肥水管理等因素都有密切关系。


3.小麦条锈病的防治

(1)品种选择。在选择品种的时候,首先考虑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建议在购买时,以抗病性强的品种为主,特别是前一年条锈病严重,或者是已经种植单一品种多年的种植地最好更换新品种。此外,也要注意小麦品种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所以购买种子一定要慎重考虑。


(2)播种管理。小麦的播种时间、深度和密度都有影响。一般的冬小麦田都是10月上中旬播种。然后是播种的深度保持在3-5cm即可,如果播种时的地块墒情比较干旱,播种深度则可以增加到5-7cm,不可过深过浅。至于播种密度,正常情况下一亩地播种30kg左右即可,并不是越多越好,可能会导致成本增加或者是产量降低。做好小麦的播种工作,才有利于其生长正常和健壮,增强抗逆能力。


(3)肥水管理。上面也提到,做好小麦的肥水管理才能有助于植株生长健壮。水分管理方面,田间不宜过湿过旱。肥料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基肥、追肥再加上叶面肥要配合施用,满足小麦全季的生长需求。需要提醒的是,小麦“一喷三防”时使用的叶面肥如果量太少,小麦的营养容易跟不上导致长势弱。综上所述,小麦的肥水管理一定要注意“量”。


(4)减少菌源。条锈病是通过随风传播的,减少田间菌源的数量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所以发生过条锈病的地块,在小麦收获完后一定要及时清除在田间的病残体,带离种植地处理。


(5)药剂防治。对小麦种植田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要及时集中进行防治,控制扩散。一般来说,大田内病叶率如果达到0.5%时就要立即进行防治,选择合适药剂进行喷雾防治,还需要定时查漏补喷。重病田块要进行二次防治。小麦条锈病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戊唑醇、氟环唑、己唑醇、烯唑醇、丙环唑或戊·福等进行叶面喷雾防治。


二、小麦赤霉病


1.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原因

首先,小麦赤霉病病菌只能在小麦扬花、灌浆期侵染部分小花,然后扩展到整穗。病穗上产生的粉红色霉固然可以传播病害,但作用不大。真正能够引起病害的是一种叫做子囊孢子的传播体,它们是从上一年遗留下来的病残体上产生的,包括病麦穗、稻桩和玉米秸秆。近些年,赤霉病在北方有所增加,可能和小麦—玉米轮作制有关。

其次,它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只有在小麦扬花灌浆期遇到阴雨天气,空气中又有大量病菌(子囊孢子)时,病害才可能大发生。由于年年都会存在大量的病菌,小麦抽穗至灌浆期的天气,特别是降雨量和降雨次数就决定了赤霉病发生的轻重。





2.掌握赤霉病防治的六大原则


(1)准确判断,莫靠经验

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与菌源量多少、小麦品种的抗性、抽穗扬花期降雨日数和降雨量、田间相对湿度等因素都有关系。

小麦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3天以上有一定降水量的阴雨天气,就可以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连续3天降雨,雨量达12毫米以上,十分有利于赤霉菌子囊孢子的释放和侵染。

小麦品种的抗病性,麦苗稠密度大,田间郁闭,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也可能造成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因此,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不能以经验来办事,要正确判断发病的原因,才能彻底防治好小麦赤霉病。


(2)把握时机,不要错过用药期

根据多年防治实践,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时期,应在小麦齐穗到5%扬花时开始喷药。

抓防治时期不要太死板,还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抽穗期温度高,小麦边抽穗边扬花,齐穗期就可以喷药。

2)抽穗期温度低,日照少,小麦先抽穗后扬花,宜在小麦始花期喷药。

3)抽穗期遇到连阴雨天气,赤霉病可能流行时,喷药宁早勿晚,不要等到天晴时或扬花时再喷药,应抢降雨间隙多次喷药防治。

4)若喷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药剂,可提前到抽穗期防治。


(3)选准药剂,轮换用药减缓抗药性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有几十种,选择时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要注意药剂的抗性及作用机理的互补。注意不同作用机理药剂的正确使用、混合用药或交替用药,确保所使用的药剂具有内吸治疗、保护铲除的多重功效,全方位阻止病害蔓延。

主要药剂有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低聚糖素、三唑酮、硫磺、福美双、己唑醇、井冈霉素、咪鲜胺、烯肟菌酯、烯唑醇、戊唑醇、蜡芽菌、氟环唑。同时,尽量选用耐雨水冲刷的超微粉、胶悬剂等剂型;注意轮换用药,第二次防治应选用与次防治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以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真菌毒素污染。


(4)喷准部位,掌握合理的喷雾量

喷药要把握穗部的位置及喷雾量。

推荐使用无人机、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应尽量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机。尽可能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保证适宜的雾滴大小和药液均匀展布性能。机动弥雾机喷雾,出液量应控制在2/3以内;无人机尤其是多旋翼无人机作业,应添加沉降剂。

喷雾量要合理。用水量过少,很难把药剂混匀喷周到,不利于药剂效果的发挥。正确的方法是在保证亩用药量的前提下,亩用水量应在45~60升之间,配药时如能加入展透剂效果更好。


(5)加强防控,掌握用药次数

在具体防治过程中,要注意很多变化量,要根据菌源量多少、天气情况、药剂防治效果等因素来确定防治遍数。发病轻的可以喷一遍药。对于往年发病重的地块,有必要进行第二次防治。次喷药后要及时检查效果,如效果不好的要及时喷第二次药。另外,喷药后遇雨,要在雨后及时补喷。


(6)把握重点,坚持一喷多效

小麦穗期是小麦多种病虫盛发期,也是防控的关键期。应以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为重点,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和科学混配防控药剂,兼顾做好吸浆虫、蚜虫、条锈病、白粉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同时,注重防病治虫和控旺防衰相结合,药肥混用,保粒增重。


(来源:秭归县植保植检站)

责任编辑:韩晓晴 值班编辑:何昭盈


(作者:郑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