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端午比年大》系列报道第一期。
“粽香浮仲夏,蒲剑映端阳。”当粽叶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龙舟的号子在江面上回荡,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翩然而至。
在屈原故里秭归,素有 “端午比年大” 之说。这源于三重独特因素:作为屈原故里,端午承载着对先贤的人格追思与精神祭奠;秭归端午 “三次过”,时间跨度长达一月,超过春节的庆祝周期;节日期间,全民参与以龙舟竞渡为代表的端午活动,形成“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的盛况,相较春节侧重家庭团聚的氛围,更具集体仪式感。门悬艾蒿、臂缠彩丝、楚辞吟诵、龙舟争渡......秭归端午以深厚的文化传承,成为当地比春节更隆重的节庆盛典。

图丨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

在华夏大地,大多数地方的人们只过一个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在秭归,端午节却要分三个阶段来过,五月初五为头端午(又称头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午(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末端阳)。独特的“一个端午三次过”,让秭归的端午节持续整整一个月,节日氛围浓郁而持久。
头端午,作为整个端午的开篇,以祭祀屈原和拜祖先为主要内容。这一天,人们晨起出门,前往山间田野采割带着露珠的艾草,俗称 “割露水艾”。回到家中,将艾草挂在门口,以驱邪避灾。与此同时,家家户户忙着包粽子、蒸粑粑,准备祭品,前往屈原祠或江边,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缅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追思先祖。
图丨端午习俗:挂艾草
大端午,则是龙舟竞渡的高潮时刻。长江两岸的民众热情高涨,各地的龙舟队齐聚赛场。赛前,举行盛大的 “龙舟披红” 仪式,将红布系挂在龙舟上,寓意着龙舟将在比赛中旗开得胜。随着一声令下,一艘艘龙舟如离弦之箭,在江面上飞驰。“鼓头”奋力击鼓,为划手们助威,划手们齐声呐喊,动作整齐划一,江水飞溅,场面十分壮观。“宁荒一年田,不输一季船。”这句俗语生动地体现了秭归人对龙舟竞渡的重视和热爱。
图丨龙舟竞渡
末端午,主要是庆祝夏收、吃新面,以及开展稻场娱乐等民俗活动。此时,夏收已毕,人们收获了新麦,磨成面粉,做成各种美食,与家人共享丰收的喜悦。夜晚,村里的稻场上热闹非凡,村民们自发组织起花鼓戏、山民歌演唱、吹打乐合奏、划旱龙船、玩狮子等活动,大家载歌载舞,通宵达旦,共同欢庆端午佳节。
如今,秭归 “一个端午三次过” 的传统历久弥新。既保留着祭祀屈原、龙舟竞渡、欢庆夏收等古老习俗,也创新了节庆形式和活动。秭归端午节成为了一场贯穿整个农历五月的文化盛宴。

2010年,国家节庆办把秭归确定为“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永久承办地,秭归成为展示端午文化的重要窗口。十余年来,这个文化盛会不断推陈出新,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元素,让古老的端午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图丨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
回顾历年的秭归端午,活动纷呈、亮点颇多。2019年,近万名秭归群众聚集屈原广场,在大坝平湖之畔挑战“最多人一起包粽子”的吉尼斯世界纪录;2020年,“云端端午”突破时空界限,VR端午民俗馆、文旅直播、舌尖上端午之旅等创新形式,让传统节庆焕发数字时代的光彩;2024年,组织中国端午节“申遗地”群众共聚秭归,在秭归县龙舟训练基地举行屈原故里传统龙舟赛......秭归的端午始终在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让游客和市民沉浸式体验“我在秭归过端午”的魅力。
图丨2019年“最多人一起包粽子”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活动现场
在秭归端午文化活动中,最具文化底蕴的当属端午诗会。端午节被称为诗人节。秭归有本土诗社——三闾骚坛,发源宋代,兴盛于明清,至今己有数百年历史,被誉为“中国第一农民诗社”。社员以农民诗人为主,平时有研习诗歌、切磋诗艺的传统。每到端午,社员们自发组织诗会,缅怀屈原,抒发情感。
在传承中,端午诗会亦不断创新。既有农民诗人以原汁原味的土腔土调吟唱骚体诗,传承古老的凭吊方式;也邀请国内知名诗人、学者共襄盛举,通过举办“屈原杯”诗歌大赛等形式,深入探讨屈原诗歌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
图丨诗人余光中在端午诗会上吟诵怀念屈原的诗歌 郑家裕/摄
如今,屈原故里端午诗会已发展为享誉全国的诗歌盛会。每至端午,来自天南海北的诗人齐聚“诗祖”屈原的诞生地乐平里,循着照面井、读书洞、屈原文化碑廊、乐平里牌坊的足迹,一路行吟至屈原村香炉坪老宅遗址,以诗为媒,追思先贤。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源远流长,与屈原文化紧密相连,形成了祭诗魂、办诗会、女儿回娘家、包粽子、赛龙舟、悬白艾、挂菖蒲、系彩丝、送画符、佩香袋等习俗。
包粽子,于秭归人而言不单是享用美食,更是以物寄情。秭归有闻名遐迩的《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秭归的粽子从外形到食材,都被赋予了象征屈原高尚品格的意义。这样的歌谣,秭归人家家户户在包粽子时,由长辈讲述给小辈,代代相传。
图丨归州过端午包粽子 魏启扬/摄
龙舟竞渡,更是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的“重头戏”。《隋书·卷三十一·地理下》记载,屈原于五月五日自投汨罗江后,乡人驾着小船急匆匆地追到洞庭湖,寻找屈原遗体,这种情形相沿成习而流传至今,因此称为“竞渡之戏”。如今,秭归的龙舟赛场上延续着“龙舟披红”“游江招魂”等传统仪式。
“我哥哟—回哟—”
当一声声呼唤响彻江面,古朴隆重的游江招魂仪式正式开始。龙舟上的人们高唱《招魂曲》,呼唤屈子魂归故里,那一声声深情的呼唤,穿越千年时空,传递着秭归人民对屈原的深深眷恋。

图丨游江招魂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是情感的纽带、文化的传承,在时代浪潮中不断焕发新生。如今,秭归以多元创新的形式,让古老习俗与现代生活碰撞出璀璨火花。
在即将启动的2025年全国“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文化活动中,将以屈原故里古民居群为依托,开展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沉浸式体验。活动将还原端午艾草、骚坛诗会、女儿回娘家等端午习俗场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屈原故里端午文化。
图丨端午民俗表演
“秭归端午比年大”这句俗语,道出了端午在这里的特殊地位。秭归以最虔诚的态度守护着端午传统,让节日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民族精神得以永续传承。在新时代,我们更应珍视这份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端午文化,让屈原的爱国精神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来源:秭归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