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秭归县的西南边陲,梅家河乡这个典型的山区乡镇曾因地理阻隔面临治理力量难以穿透“最后一公里”的困境。然而今日步入梅家河乡,邻里和睦、生活安稳的景象随处可见——一场以“十户长”为纽带的治理变革,正悄然重塑着这片土地的社会肌理,使其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屈乡大地上生动绽放的缩影。
面对山区治理的现实难题,乡党委敏锐意识到:最深厚的力量蕴藏于群众之中。因为最了解乡情、最贴近矛盾的人,就是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唯有充分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方能激活最末梢的治理细胞。这一深刻洞察催生了“十户长”制度的创新实践。
“十户长”怎么选?梅家河乡的做法很实在:让村民们自己来。按照“群众自愿、利益共享、产业趋同、地域相近、亲缘认同”这些贴近生活的原则,在自然形成的村落单元中,大约每十户人家推举一位他们信得过的人当“户长”。这些户长不是什么“官”,通常是村里公认的明白人、热心肠,思想政治素质好,懂点政策,也愿意为大家服务。
户长要做的事很具体,也很重要。他们是左邻右舍身边的“法治宣传员”和“矛盾纠纷调解员”。户长们生活在大家中间,谁家有点小摩擦、小误会,他们总能第一时间知道,也最适合去说和。郑家岭村的“十户长”王先虎,靠着在村里多年的威望和耐心,成功化解了好几起因田埂界限不清、山林归属引发的邻里积怨。“我都这么大岁数了,这些田原来是什么样,我都清楚。都是乡里乡亲的,把道理讲开了,心气也就顺了。”鲁家湾村“十户长”赵远成则经常在农闲时,用村民听得懂的大白话在院坝里、田坎边给大家讲土地承包、民间借贷这些用得上的法律常识。
实实在在的效果最有说服力。2022年乡综治中心受理群众来访30人次,23年24人次,24年20人次,逐年同比下降20%、17%。过去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能闹到乡里,现在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落、大事不出村”。“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的主动治理生态已然形成,梅家河乡因此连续多年实现“四不三无”的平安目标。
(来源:梅家河乡党政综合 陈瑶迦 方苗苗)
责任编辑:韩晓晴 值班编辑:魏巍